《张三丰全集》·上天梯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7:07 点击次数:201
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丹派道 先天混元炁·后天修丹气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【原文】大元飘远客,拂拂髯如戟,一曲上天梯,可当飞空锡。回思访道初,不转心如石,弃官游海岳,辛苦寻丹秘,舍我亡亲墓,乡山留不得,别我中年妇,出门天始白,舍我丱角儿,掉头离火宅,人所难毕者,行人已做毕,人所难割者,行人皆能割,欲证长生果,冲举乘仙鹤。后天培养坚,两足迈于役,悠悠摧我心,流年驹过隙,翘首终南山,对天三叹息。天降火龙师,玄音参一一,知我内丹成,不讲筑基业,赐我外丹功,可怜谆告切,炼己忘世情,采药按时节,先天无斤两,火候无爻策,只将老嫩分,但把文武别,纯以真意求,刀圭难缕晰,十月抱元胎,九年加面壁,换鼎复生孙,骑龙起霹雳,天地坏有时,仙翁寿无极。【释义】我乃大元时期的漂泊远客,胡须飘飘如戟般坚硬。一曲《上天梯》,犹如飞天锡杖般珍贵。回想当初寻道之路,心如磐石不曾动摇。我弃官游历山川湖海,历尽艰辛只为探寻炼丹的奥秘。我离开了亡亲的坟墓,家乡的山水再也留不住我。我告别了中年的妻子,在天刚破晓时悄然离家。我舍下了年幼的儿子,他扎着小辫子,我狠心转头离开那充满烟火气的家。世人难以做到的事,我已全部完成;世人难以割舍的情,我已毅然割舍。只为求证那长生的果位,乘仙鹤冲天而起。我后天修炼,身形日渐坚实,双脚踏遍千山万水。悠悠岁月,如白驹过隙,摧人心肝。我抬头仰望终南山,对着苍天连声叹息。幸得天降火龙真人,传授我玄妙之音,一一参悟。他知我内丹已成,却不讲筑基之业,而是赐我外丹之功。他谆谆告诫,炼己忘世情,采药按时节。先天无斤两之衡,火候无爻策之度,只分老嫩,但别文武。全凭真意去寻求,刀圭之秘难以详述。我历经十月抱元胎,九年面壁苦修。换鼎复生孙,骑龙起霹雳。天地有坏时,而仙翁之寿却无穷无尽。【解析】张三丰先生的《上天梯》词,是他苦求金丹大道,修炼有成的过程自述。这首曲名《上天梯》,寓意着祝愿有缘者能顺着这首词,修得道家的天仙成就。《上天梯》可分为上下两部分来讲解。上半部分讲述了祖师在未遇真师前的苦恼,以及出家前为修道所做的准备。这其中包括张三丰祖师的家庭情况、他背井离乡以求大道的愿望、别妻弃子一心修道的破常格道理。从他的这些现身说法中,我们可以看出张三丰先生金丹大道理论的源头。下半部分则陈述了祖师幸遇火龙真人后的修道秘密。主要讲述了祖师如何经历了“内丹成,外丹就”的了命修为;了命后的十月怀胎,成就法身,即内丹学的金液大还丹;再到饮刀圭的脱胎神化,完成移胎换鼎的顿悟。先了命,后了性,以至于“身外有身”而超凡入圣。这一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大道原理,在《上天梯》中得到了基本呈现。因此,下半部分内容最为关键。“大元飘远客”一句,据史书记载,张三丰先生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。这句“大元飘远客”与吕洞宾的“汉终唐国飘蓬客”相似,两位祖师都称自己是“客”。这与现代通俗的“客”含义不同,道士出家修行称作“客”,是出家无家、抛弃世俗的一种谦称。也有版本将“远”字改为“蓬”字,含有道家修仙成为蓬莱仙客的意思。但史实证明,张三丰先生主要活动于明朝,若改为“蓬”字,则应是“大明”飘蓬客较为妥当。因此,“大元飘远客”更符合祖师出生在元朝末年,直到67岁入终南山出家的时间跨越。“拂拂髯如戟”一句,是张三丰先生的自画像。史载他相貌丰神奇异,龟形鹤背,大耳圆睛。拂拂形容胡须茂盛的样子,说明祖师是一个两腮长有浓密而茂盛、如戟般坚硬胡须的美髯公,颇有一派仙风道骨风范。“一曲上天梯,可当飞空锡”一句,是祖师感叹后世有缘者,若有幸从《上天梯》中获得真知,就不要感谢他这个清虚道人(张三丰先生号清虚道人)了,就当作是上天所赐吧。我国道士极其尊师重道,从来不把自己的真传据为己有,都认为是天垂宝露、天机天命而非人意。这句抒发的是一种广度有缘的胸襟,“锡”通“赐”,意为恩赐。“回思访道初,不转心如石”一句,表达了祖师云游四海、苦求至道的坚韧毅力,是海枯石烂、永不改移的意思。“弃官游海岳,辛苦寻丹秘”一句,记录了张三丰先生曾经是一个候补官员。他之所以放弃这个功名,要如此辛苦地云游四海,目的是为了寻找真师,以获得金丹大道的真传。“舍我亡亲墓,乡山留不得”一句,陈述了祖师中年丧考妣,为了苦寻丹秘,违背祖训未丁忧就离开了家乡。“别我中年妇,出门天始白,舍我丱角儿,掉头离火宅”一句,陈述了祖师是中年出家修行的。为了减轻出家给妻儿带来的痛苦,他天蒙蒙亮就悄无声息地离家了。走的时候,儿子尚且年幼,还扎着小辫子(丱角儿)。祖师狠心别离中年妻与幼年子,这样的决心源于修道的破常格理论。祖师在其《道言浅近说》中曾反复强调一个修道者要破常格、要把道当作奇货去对待的“绝人心、复天理”的道理。即古人修道必须有着极大、极强的信心、持久的恒心与毅力去绝人情,才能有所成就。否则,人情人缘未了,是不能修行的。在古代,这只是一般的道士出家的基本条件。而对于道家金丹文化来讲,只有做到“行禅唱咏胭脂词”般的在尘出尘,才不至于被世情所迷惑。一个道士只有抛弃世俗那种重重压力下的平凡生活,把一心修道当作一种生活常态,通过这样的苦行,才能让“本真”出现,才是道士修仙的开始。一般人理解的道士的这一苦行思想,实际上这样的努力是为了获得“本真”的。这一愿望成为一个道士甘愿出家、苦修修行的精神信仰。因为只有这样的行为,才能与道相契。张三丰先生在《道言浅近说》中对《上天梯》的这一思想说得极为明白:“学道人原有常格要破,乃能引心入理,热心去,则冷心来;人心绝,则道心现。此吾所以撇功名势利,弃儿女家园也。”道士之所以要打破常规、掉头离火宅的根本缘由,是为了实现“引心入理”、获得道心,从而实现修真。因此,祖师在《上天梯》中这样说:“人所难毕者,行人已做毕;人所难割者,行人皆能割。欲证长生果,冲举乘仙鹤。”他作为一个修行人的坚韧毅力,是为了得到修行的“长生果”,实现道家金丹大道的白日飞升。“后天培养坚,两足迈于役;悠悠摧我心,流年驹过隙。翘首终南山,对天三叹息”一段,是祖师走出了缘闻声觉的执着,因道心完成“以铅制汞”,从而心不妄动而精固,获得后天形体的培养,他的躯体已经很坚实了。这是炼金丹的“经营养鄞鄂,凝神以成躯”的三全。史书记载张三丰先生有硕长而伟岸的身躯,这里的意思是感叹自己已经通过炼己于尘世,有了硬朗的身板这个修道的根基,到处云游而未逢真师点化。《诗经》云: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;纵我不往,子宁不嗣音?”祖师在这里感叹其慕道的艰辛以及他渴求得道的惆怅。祖师的这种心情,就好比那个在城阙望眼欲穿、等候着情郎的女子般煎熬。而生命却如同白驹过隙般稍纵即逝,担忧生命的无常。已经67岁了,还不能得道,他只能抬头仰望终南山,对天长叹,这种渴望真师的复杂心情难以言表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